藏族的艺术
歌舞:中国的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国的藏乡是歌舞的故乡。藏族同胞不但节日唱歌,劳动唱歌,祈神唱歌,而且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唱歌:喝酒时有酒歌,打茶时有茶歌,走路时有路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藏族人的人生旅途都有歌声来陪伴,都有舞蹈来相随。九寨沟的水一年四季欢唱不停,九寨沟的山春夏秋冬都在低吟不止,九寨沟的树不分昼夜都在飘飘起舞,九寨沟的鸟不分晨昏婉转悠鸣。就是这歌舞环境孕育了九寨沟人的活泼天性,再加上祖先留下的能歌善舞的遗传基因,人们一到这里就落进了歌舞的旋涡。
劝酒:到九寨沟作客的人们常会遇到劝酒。藏族人家家户户都有浓度很低又香又甜的青稞酒,喝酒时,主人端起斟满的酒,先用中指蘸酒向上一弹,向下一弹,向中一弹,分别表示敬天、敬地、敬父母,然后请客人一同干杯。如果客人过于客气,不喝或者是少喝,主人就会端起酒杯,唱起劝酒歌来。
山歌:山歌音调高昂、优雅、豪放,具有高原博大、宽广的自然特点和强烈的民族生活气息。特别是其中的对歌,它是九寨沟人最乐意参加的一种娱乐形式,走路的时候前一拨与后一拨对,这个村和那个村也可以对,男人和女人对,曲调各异,丰富多彩。
劳动:九寨沟人在劳动中也唱歌,甚至与舞蹈动作相配合,歌声使劳动具有了节奏。在放牧、种地,盖房,甚至做家务时都有不同风韵的歌声相配合。九寨沟成为国际级的旅游景区后,当地的居民都退耕还林,不再种地、放牧了,但他们在接待游客时也还是以歌声相陪。
竹笛:是男性青年随身携带的乐器。由箭竹制成,吹奏时可变调,音质高昂清纯、悦耳动听,在九寨沟的山林湖泊都可以听到这种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笛声。
竹口弦:是妇女常用和随身携带的一种竹乐器,是男性制作后送给恋人或情人的礼品。竹口弦音调婉柔,长约8厘米左右,外有精制的竹套,表面有精心雕刻的装饰图案,是乐器又是装饰品。
锅庄:九寨沟最流行的舞蹈是锅庄。据藏文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藏族各地就十分盛行歌舞。藏族人最先的舞蹈就是围绕篝火跳圆圈舞,这种旋转不停的舞蹈,伴随着这个民族走过了无穷无尽的岁月。
锅庄通常分为寺庙锅庄、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寺庙锅庄通常在寺院宗教节日,或迎送大活佛的时候跳,这种锅庄庄严隆重,充满宗教气息,是信徒们为了来世幸福而献给神灵活佛的。而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则热烈奔放,充满自豪。每逢节日,男性着肥大统裤,如雄鹰展翅,女性脱掉右臂,抛袖于身后,飘逸洒脱,他们围着圆圈洒手、踏步、踢脚,有时直跳到通宵达旦。
九寨沟人跳锅庄不仅自已跳,而且还热情相邀游人一起跳,跳锅庄的队伍时而牵着手成圆圈,时而跌脚跳成圆盘,时而成蜗牛状,层层叠叠,围成一团,跳得高兴的时候,踢脚声、吆喝声将锅庄推向高潮。九寨沟的锅庄能让所有人跳出青春,跳出豪迈,跳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也跳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藏戏:藏戏也是藏族文化中的另一种广场歌舞形式,它是以演员带上面具表演为显著特征的。相传它是15世纪著名行僧唐东杰布所创。唐东杰布云游西藏时,深深感受到江河阻拦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便立誓要在每条河流上架设铁索桥。他汇同在西藏结识的7个能歌善舞的兄妹,一起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宗教故事,劝人行善积德。藏族憎众都推崇他的义举,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铁出铁,共同修建了铁索桥。铁索桥一座一座建起来,藏戏也因此在一个个地方传唱开了。
藏戏的面具很特别,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蓝色、黑色面具代表劳动群众,红色面具代表国王,绿色面具代表王妃,黄色面具代表活佛仙人,半黑半白面具代表告秘者和女巫。在藏戏中还离不开演员扮演动物登台表演,因此藏戏中还有许多的动物面具,这些动物都被罩上了神灵的色彩,显示了藏族人的一种图腾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