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Central)是香港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这百多年来,是香港的政治、商业、金融中心,到处都是历史遗迹及摩天大厦。区内有全世界最长的户外有盖电梯,以及最陡峭的缆索铁道。
中环原来平地浅狭,建筑物傍山而筑,经过百年来填海和建设,海岸线不断外推,形成今天的景貌。
中环的引人特色多不胜数:从国际名牌亚洲区旗舰店到平价路边摊挡、从高素质的中式餐厅到充满异国风情的美食街、从古典的西洋建筑到斐声国际的现代建筑杰作等。香港中西文化交溶的特色就被压缩在这里。
昂然高耸的摩天大楼反映这里的繁荣。中环的行人走得特别快,此乃特色之一。兰桂坊和苏豪内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至于文物古迹方面则包括立法会大楼、和平英雄纪念碑、茶具博物馆、圣约翰大教堂、中区警署、前港督府等。
前往方法:中环的交通十分便利:地铁港岛线、荃湾线、东涌线以及机场铁路也以中环为总站。东西纵贯港岛街区的电车沿着德辅道、金钟道走,向西可达上环、坚尼地城,向东可达湾仔、铜锣湾等地。巴士、小巴穿梭其中。天星码头有天星小轮可达尖沙咀,而皇后码头则有飞翔船去尖沙咀东,还有位于新填海区的港外线码头,有多条渡轮航线往长洲、坪洲、南丫岛、大屿山梅窝和愉景湾等地。
作为城市的“动态、变态、成长”过程,反映于体现城市文脉的城市形象。中环不同时期的城市形象,是香港开埠至今连续性的“城市象征及缩影”。国际性金融、贸易、商业及高效益城市公共运输体系的发展,成为中环城市形象演变的主导因素。在中环这一特定的城市场所,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社会组织、个人欲望在这里交织,在这里相互作用,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多文化元素反应堆”。历史长河中一个半世纪瞬间的“东西方、多国籍文化元素”的聚变、裂变反应,产生了中环演变的“社会能量”。在香港城市史上,一个时代即将过去,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香港具有独特而又最丰富的城市表层。无论是英国为首的西方建筑文化移植,还是当地的土生民居,以及开埠以来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以历届港督命名的街道,东西融合,新旧交织,已成为独具一格的“香港风土”。“香港风土”构成香港的城市文化形态,这是香港的城市生命力所在,也是香港独特的文化品质。 全世界人民注视香港的焦点一直是中环,将仍然是中环。中环的城市形象,记录了香港的过去与现在,也将展示香港的未来。
立法会大楼(Legislative Council Building):
立法会大楼位于中环的心脏地带,是一幢造型典雅的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898年至1910年,198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旧最高法院外部)。立法会大楼的前身是旧最高法院(Old Supreme Court),后来成为立法局议事的地方。
这座两层高花岗石大楼,最大的特色是上百根高近17公尺的大圆柱,还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里典型的柱廊、三角形山墙及圆顶,揉合了中国、英国及希腊的建筑特色,看起来既古典又庄重稳固。
正因为此大楼前身是法院,所以在正面的山墙顶,有一座代表正义的希腊女神泰美思雕像。她一手拿着天秤,一手拿着剑,分别代表「公平」及「主持公义」;她的双眼被布蒙住,是象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1984年,司法部迁往金钟道新最高法院,大楼遂改为立法局大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立法局改名为立法会,此大楼亦顺理成章的改名为立法会大楼,是立法会议员议政及办公的地方。
皇后象广场(Statue square): 是以维多利亚女王的铜像命名,铜像是为了庆祝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而铸造。女王铜像本来是放在此广场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香港被日军攻陷,日军把维多利亚女王铜像和汇丰银行前的两只铜狮子一起运往日本,准备熔化了改铸成为武器。幸好未及把铜像熔化,日本已经战败投降。战后女王铜像被运回香港,并改放在维多利亚公园里。所以现在的皇后像广场并没有女王雕像,倒反而有一座汇丰银行总经理Thomas Jackson(昃臣爵士)的雕像。皇后像广场四周被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太子大厦、文华东方酒店等高楼大厦围绕着。广场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香港最有名的公园之一,皇后像广场旁有极富殖民地色彩的和平纪念碑。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和平纪念碑:(Cenotaph)建于1923年,以纪念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港殉难的军人。
香港礼宾府 (Government House)
香港礼宾府位于中环上亚厘毕道,正门朝南,面向太平山。中区政府合署座落其北面斜坡下,是政府总部大部分办公室的所在处。
香港礼宾府门前有一片草坪,常年绿草如茵,背后花园广种植物,繁花似锦,春天杜鹃花盛放,争妍斗丽,满园添色。在官式活动中,礼宾府内的宴会厅、客厅、饭厅和会议厅经常用于接待到访的贵宾。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香港礼宾府主要是用作举行重要官式活动的场所,例如举行官式宴会,以款待到访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长,也用以举行勋衔颁授典礼。香港礼宾府每年均会举行开放日予市民免费入内参观园中花卉。自特首曾荫权于2005年上任后,香港礼宾府改为行政长官官邸,但香港礼宾府仍会开放让市民参观。
香港礼宾府前为香港总督府。香港28位历任总督中,其中25位曾以这座建筑物作为官邸和办公室。香港礼宾府建造工程始于1851年,工程历时4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建筑物。百多年来,香港礼宾府进行多次重大改建工程。1891年,香港礼宾府东面加建新翼,扩阔举行社交活动的地方。加建部分即现时的宴会厅。日军占领香港期间,曾把礼宾府用作司令部,日军大事修建香港礼宾府,并委派日本工程师藤村正一加建一座高塔楼,把两座建筑物连接起来;又在屋顶加上日式瓦片,淡化建筑物的欧陆风味。包括在中央加建一座高塔楼。香港礼宾府已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定为古迹。
香港礼宾府花园每年开放多次,供市民参观。其中一次必定安排于春季,让市民欣赏绽放的杜鹃花。市民通常可参观客厅、饭厅和宴会厅,这些经常用来举行重要官式活动的地方。
开放日通常定于周末,方便市民参观。临近开放的日子,政府会发放新闻稿,公布开放日期。市民可免费入内参观,但香港礼宾府范围内不任何泊车位。如欲查豹,请电(852)2530 2003。 前往方法: 从中环怡和大厦乘3B线巴士至红棉路圣约翰座堂,或从中环爱丁堡广场乘15C线巴士至花园道山顶缆车总站,步行至上亚厘毕道。
中环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瓦斯)路灯 (Duddell Street Steps and Gas Lamps)
都爹利街虽然只是一条位于高楼大厦中的小巷,但是在小巷的尽头却隐藏着两样有过百年历史的古迹──石阶及煤气街灯。
连接都爹利街与雪厂街的石阶以花岗石筑成,约建于是1875至1889年期间。都爹利街石阶于1979年被列为法定古迹。石阶两端栏杆的石柱上安装了四座古老煤气路灯,是香港仅存的煤气路灯。煤气路灯的安装年份未能确定,但Suggs & Co.于1922年的目录册有这几支灯的记录,这四盏煤气路灯属双灯泡罗车士打款式(Two-light Rochester Models),是Suggs & Co.出产,煤气路灯高度特短。此外据煤气公司记载,煤气灯于1948年2月重开。其后,全港其它地区的煤气路灯为电灯所逐渐取代,现在只剩下这四支煤路灯灯柱仍矗立于繁华的中区。
香港政府曾与煤气公司商议将灯柱送往香港博物馆,及后协定保留于原处,并由原为本港提供街道照明而开办的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供应煤气及负责维修。昔日的煤气路灯,煤气工人每于旁晚时时分持长竿点火。现在,煤气公司设置了自动开关,晚上六时开灯,早上六时关灯。由于这里的石阶与路灯甚具特色,所以成了拍摄电影与及硬照的热门地点。
兰桂坊(Lan Kwai Fong)
兰桂坊位于中环云咸街与德己立街之间的一条短小、狭窄、呈L形并用鹅卵石铺成的街巷,街巷满布西式餐馆和酒吧,但声名很大。兰桂坊酒吧街缘起于七十年代初期,港府在中西区开始进行市区重建。道路的开拓,吸引商业资金的流入,当时一位意大利籍商人在兰桂坊开设了一间意大利服装店及餐厅。部份在中环上班的“优皮士”,下班后想找一个地方谈天,这家餐厅便成为他们欢乐时光的聚脚处。其后,有些电影在这里取景,兰桂坊渐渐成为一处有品味的消闲之地,酒吧、食肆及娱乐场所越开越多。随着近年在兰桂坊附近酒吧及餐厅的发展,云咸街交界与荣华里一段的德己立街,也被纳入兰桂坊的范围。在兰桂坊消费丰俭由人。一杯加冰的伏特加约50元港币;一杯鸡尾酒也不过30港元;一瓶355毫升的啤酒最低时仅卖15港元。
至今,兰桂坊己由一条小巷发展成一个富西方文化的地区。并开设了超过五十家餐厅和各样的消费埸所,名字和装饰十分西化,洋溢特有的欧陆风味和异国情调,被誉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区。每逢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兰桂坊节、食品节等,兰桂坊都吸引大量中外人士参加狂欢活动。
随着香港旅游发展局向外宣传,兰桂坊现在已成为香港的旅游热点,不仅爱喝啤酒的洋人趋之若鹜,许多内地旅客也把游览兰桂坊列入行程,一睹其魅力与风采。
|
|
|
香港立法会 |
中环天星码头 |
中环皇后像广场 |
|
|
|
中环大会堂(左),这儿有公共汽车前往海洋公园及山顶车站。 |
中环终审法院。 |
中环香港汇丰银行总部,门前守护狮子是该银行标志。 |
|
|
|
中环石板街 |
中环扶手电梯 |
Sir Thomas Jackson |
|
|
|
中环名店区--连卡佛 |
中环名店区--置地广场 |
中环名店区--太子大厦 |
|
|
|
中环皇后像广场 |
中环皇后像广场里看的夜景 |
中环殖民地时代建筑物。 |
|
|
|
艺穗会及外国记者协会 |
中环地下铁站指示图 |
中环香港汇丰银行(夜) |
|
|
|
中环夜色 |
中环夜色 |
中区警署办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