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结构特殊,造型别致。
泸定桥大体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
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据实测,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九根铁索作底链,余四根均分两边作扶手。底链根间距离0.33米,共宽2.7米,上铺3米长、0.1米宽的横桥板筑成桥面。横桥板间隔相铺,犹如窗棂,这样,即减轻了桥的自重,又减少了风的阻力。为了方便行走,横桥板中间又立铺上一条0.75米宽的主走道板,两侧靠扶手处各铺一条0.2米宽的辅走道板。人来人往,穿梭自如。在扶手链与底链之间,每隔5米左右就有小铁链与底链相联,使桥身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人一踏上桥面,整个桥身都一齐灵动起来,起伏荡漾,如泛轻舟。
桥台:东西各一座,全用条石砌成,形如碉堡。西桥台建在坚硬的岩石上,高5.2米;东桥头建在乱石滩上,高14.5米(冬天临水处)。东西桥台上,各有一个深5米左右的落井,落井内埋着与桥身相平行的地龙桩。地龙桩东落井有7根,西落井有8根,直径16——19厘米,全用生铁铸成。在地龙下,又横卧着一根与桥身相垂直的卧龙桩。卧龙桩直径20厘米,长335厘米,也是用生铁铸成。十三根铁索通过东西桥台,进入落井,用锣锅绊牢固地锚固在卧龙桩上,巧妙地运用桥台的自重作为压重,以承担铁索的巨大拉力。为了加强桥台的坚固性,据说,条石与条石之间都打有榫头,关键部位还浇灌铁水。前几年维修时还发现,东桥台底部与岩石接触处,铺了一层栖木夹块石,有关人员认为,大概是由于当时缺乏凿石的设备和能力,为了把压力均匀地传到岩层上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桥亭:桥亭起着保护落井内的铁链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东西各一座,均为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大方。当初,每一个檐角都挂有铜铃,和风吹拂,叮冬作响,犹如珠落玉盘,十分清脆悦耳,为泸定桥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泸定桥的主要构件是铁,认真说来,是一座铁链桥,由28毫米粗的铁条手工锻打成长形扣环连接而成。扣环长17——21厘米,外径9厘米。还有一种长扣环,每环长40厘米,只在落井内使用。据1977年统计,十三根铁索共有12,164个扣环,重约21吨。如加上桥上其它地方的用铁量,总计达40余吨(八万余斤),就是用载重量为5吨的东风牌汽车,也需8辆汽车装运。泸定地处深山峡谷,又不产铁,交通极不方便,修桥工具也很简陋,可以想象,桥工们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好大渡河上第一桥,是多么的艰难!
泸定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皇帝下令修桥,桥工非常高兴,修桥铺路,对劳动人民来说,总是一件好事。大家一齐聚集在大渡河边来了,可是没有铁怎么能修桥呢?桥工商议了一个晚上,最后决定到二郎山上去寻找。桥工们爬山越岭,找啊找啊,一共找了七七四十九天,连一块铁渣也未找到。桥工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决定到更远的冰峰林立的贡嘎山去。这时,只见东灵山上发出一道红光,哗地一声巨响,一股红彤彤的铁水从山上冒出来。桥工们高兴极了,唱着、跳着,拿出工具连夜干起来,整个大渡河畔,灯火通明,号子声、铁锤声、河水声,响成一片。铁工师傅马之常用铁水铸了四根扶手铁桩,每根铁桩重一千八百斤。这下可难坏了修桥的小伙子,这么重的铁桩,就是抬,也要十多个人啊。一天,从打箭炉方向来了一个大汉,自称名叫郭达,一千八百斤重的铁桩,被他轻轻地一抱起来了,不到两个时辰,四根铁桩全被他安装好了。桥工非常感激他,急忙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谁知他却突然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着。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诸葛亮派在打箭炉造箭的郭达将军前来帮助造桥。为了纪念他,桥工们在西岸桥头上修了一座郭达庙,还把四根扶手铁桩取名为将军柱(郭达庙已不存在,现西岸是观音阁)。说来也奇,桥修好后,东灵山上的铁水也不流了,只在铁水飞溅过的地方,长出一朵朵金色的小花。
传说是动人的,但事实上并不象传说那样简单。四十余吨重的铁,要靠人力从内地搬运来,一千八百斤重的铁桩,得靠桥工自己安装,至于要把每根长达120多米,重1.5吨的铁索绷在桥上,那就更困难了。据清代王锡琪编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康熙中修建此桥,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链过重,未及对岸辄复,久之不成。后一番憎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人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牵曳其筒,筒达铁索亦至。”据解放前维修泸定桥的老工人回忆,清末以来,一直是用青竹蔑编结起重绳,利用蔑箩绳光滑、拉紧变细的特点,把竹筒或木筒穿在猪绳上,筒上系上绳子,吊上铁索,然后用七、八十人在对岸用长绳把铁索拉过来。看来,这种拉铁索过河的办法还是从修建泸定桥时沿袭下来的。
桥工又是怎样把铁索拉紧、使其达到预定的高度呢?这又是一个难题,聪明的桥工在直径约一米,长约四米的一根粗大结实的核桃木上,打上三排九个孔,均打穿,取名叫滚龙。摧铁索时,用一根专用铁链,名摧链,把铁索和滚龙联结起来,然后将木棒插入木孔,顶部系上长绳,几十人一齐用力拉动。滚龙旋转,带动摧链,铁索随之摧紧。摧紧一段,就用插销插在重叠的扁环中,紧到不足一个扁环时,就用铁钎作为楔子插入,使九根底链铁索完全处于平行状态为止。
泸定桥三百年大事记 泸定桥,一名安定桥,别名铁索桥,位于中国四川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为我国古老铁索桥之一,清代号称天下第一大桥。
泸定桥是中国名桥,它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川藏交通咽喉称著于世,更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驰名中外。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1、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大一纸王命“准行打箭炉市,蕃人市茶贸易”。使打箭炉(康定)这片荒滩改变成西陲重镇,茶马互市中心,四川西部的油、盐、茶、米、肉、布匹等物质源源不断地人背马驮,走茶马古道,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沈村、子牛、烹坝三处渡口,就成为川藏交通的主要渡口。大渡河水急礁多,夏天,河水爆涨,汹涌澎湃,惊涛骇浪,来往客商只有依靠藤索、竹索“援索悬渡”。冬天,雨少水枯,河水缓慢,采用“牛皮船”划渡,载物少,速度极为缓慢,时有丢失生命财产的危险。
2、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700年),驻打箭炉营官昌侧集烈为乱,击杀明正土司蛇蜡喳巴,伤官兵,袭忧大渡河以东地区。康熙令侍郎满丕和四川提督唐希顺分兵三路平击打箭炉,血战五日,三路俱捷,杀蛮兵五千余人,斩磨西营官第昌侧集烈及大冈营官笼送等。逐复打箭炉,喇嘛番民俱降,寻抵木雅,番目错王瑞柱等刺印,归附喇嘛,番民万二千余户。
3、康熙四十年二月(公元1701年3月),昌侧集烈之乱平定后,打箭炉成为屯兵要冲,增加官兵三千余人。粮饷军械运输成为主要矛盾,滔滔大渡河又给屯兵造成很大困难。靠渡口“援索悬渡,险其甚焉”,已不适应,修建桥梁遂为康熙所重视。
4、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3月),能泰被任命为四川巡抚。能泰上任后,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兹偕提臣岳升龙相度形势,距化林营八十里,山趾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康熙非常赞同这个意见。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交通梗阻,桥是路的延伸,“朕嘉其意,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
5、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动工修建铁索桥,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1706年5月15日)合龙告竣。前后只花了一年多时间。随即,能泰送去大渡河安乐铁索桥胜利完工的奏折和绘制的铁索桥。康熙见到非常高兴,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即平定西炉之乱)之意。亲自取名叫“泸定”,并题写“泸定桥”桥名。
6、康熙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706年7月),康熙在行宫议叙:工部为巡抚能泰题泸河安乐地方助建铁索桥已成,请移化林营防守千总一名,兵一百名镇守。议准该抚所请。建桥既已捐助成功,应加能泰二级。其捐款官员,俟查送到日议叙。上日,能泰昔以建桥奏请,朕始谓其完工之难。能泰又奏,以为可以建桥,朕令其完工之日再奏,今果已报完建造,甚好!大有利于兵民及行路之人,着加能泰五级。康熙还叮嘱大学士等“尔等知,此铁索桥从来之源否?往**喇嘛地方,西路铁索桥甚多,是以安乐地方亦如彼建桥。然与云南铁索桥不同。云南地方傍两石崖贯铁索桥建桥,极其坚固。今安乐地方立石柱贯铁索为桥,久后恐必坚固耳,其移兵防守之处,著照该托所请行。”
7、康熙四十五年七月(1706年8月)。移化林营沈村防守干总1员,兵100名镇守。从此,“泸定桥设兵于桥东西两岸,盘查过往行究。朝夕启开封锁,稽查更甚严密”这种朝开桥门,放人通行,晚关桥门,禁止通行的办法一直沿袭到1950年泸定解放。为了延长桥的寿命,还采取一种泸定桥只开七个月的办法。每年旧历三月初一至九月三十日为开桥时间。在封桥期间,来往负载客商一律到桥的上游一公路处的渡口乘渡船过河。
8、康熙四十七年二月(1708年3月),康熙撰写“泸定桥碑记”即《康熙御碑》。
9、 雍正六年(1728年),泸定桥始设巡桥,管理铁索桥和沈村至烹坝驿站。
10、乾隆六年四月(1741年5月),泸定桥的兵力减少了,有把总一员,兵50名镇守。
11、乾隆四十一六月二十六日(1776年8月9日),打箭炉(康定)海子山发大水,10日晚大渡河洪水随发,高出桥面数尺。将铁索桥冲断,秋后动工修复。
12、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日(1786年6月1日),在金龙寺至磨西发生七点五级大地震,山崩地裂,波及川西及川南地区,连成都均听到响声,摩岗岭崩塌,把大渡河堵塞了九天九夜,河水回涨,坐在铁索桥上可以洗脚,冷碛,沈村都淹没了。五月十六日,大水忽决高数十丈,一涌而下,冲走惊观大水的群众不计其数。泸定桥一带的烈度为七度,泸定桥头御碑亭墙裂缝脊瓦脱落,护崖羊圈坍卸十二丈。其余桥墩、桥亭、铁索等项,尚无损坏。
13、嘉庆七年(1802年),天全知州王廷豪,泸定桥巡桥胡廷亲督所铸。桥东铸有铁神牛一只,桥西铸铁蜈蚣一条。铁牛背上铸有〈铁牛重一千斤,永泸定桥,万年不朽〉。
14、嘉庆十年八月初五日(1805年9月27日),发生泸定桥地震,泸定桥铁索较前松缓,遇风大作,将底链八根先后折断坠河。又中链一根,势亦松岩,急需修复。
15、嘉庆二十年(1815年)。泸定桥有把总一员,兵三十六名镇守。
16、光绪三十四年三月(1908年4月),乡民进城赶城皇庙会,看戏看热闹后,拥挤上桥,加以风大吹动,泸定桥底链断裂三根,桥面倾斜,多人坠下河。
17、宣统三年(1911年),泸定桥巡桥宝琛曾请洋工程师,花二万五千两白银拟改修泸定桥为钢缆桥,后辛亥革命爆发,未果。
18、宣统三年(1911年),设泸定桥委员会,民国元年(1912年)建县,以桥名定县名,故名泸定县。
19、民国二年(1913年),泸定桥以桥名定县名县,从此,泸定桥所在地就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座新兴的城镇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同年,在泸定桥头设桥关委员会和桥丁戌守。
20、民国四年(1915年),农历腊月初六晚,东桥亭附近街房失火,延及桥亭,泸定桥东桥亭全部烧毁,次年仿照西桥亭大木结构和布局重建。
21、民国八年六月(1917年七月),泸定桥遭风灾,铁索链为风折其三,不数日又再折其三,次年修复。
22、民国19年(1930年)桥关委员罗边花(绰号),不听领工范清荣的劝阻,强迫民工来往背二哥,将最后一根铁索链从西桥头抬到东岸,超过桥链负重,底链断裂6根,桥上40余人落入河中,大部分淹死或负伤。
23、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党总支书记罗华生组织工22人的突击队夺桥,取得了举世闻名的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24、民国二十四年九月(1935年10月),毛泽东**撰写长征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5、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先后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三位领导**,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地向英美报刊写了《西行漫记》等许多有影响的报道。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迹从此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26、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河西街脚店存改修路炸药失火,燃烧西桥亭。
27、民国三十三年冬(1944年),泸定桥底链断折一根,当年修复。
28、1950年3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第十八军进军西藏,路经泸定桥。
29、1951年5月,泸定钢缆悬桥建成,刘伯承**题名为“大渡河桥”。朱德**题桥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警卫营移至钢桥镇守,泸定桥由地方政府管理。从此,泸定桥不再担负川藏运输的繁重任务。
|